中药性能数据库 药酒配制数据库 中成药数据库 中药外治数据库 古代方剂数据库

    开辟一小块属于自己的学术园地,可静下心来探讨一些中医药学的理论问题,反省业已发表的学术见解,并把新的感悟和认识撰写成文,以与同仁们分享。当然,也会选择性介绍以往发表的学术论文,因为其中烙印着不同阶段的理性思考,是学术心路经由的重要过程。

    耕耘这个园地,需要业内外朋友的热情参与和良性互动,才能迎来一抹春色。自当注意聆听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无论斧正、批评抑或严厉指责,都会认真相待。相信秉承真诚、求实、理性的态度,共同讨论、切磋,就会有所收获,且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尽绵薄之力。倘若如此,何乐而不为呢?

  • 方剂学科博士生导师;
  • 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中医学的理性选择》(第四部分 中医学术语和思维模式)

二、中西医结合派的基本观点和根本问题
在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中医科学化和后续的中医现代化,由最初的西医学习中医人员组成了早期中西医结合派的研究队伍。代表人物有邝安堃和沈自尹先生等。为了保持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中医思维特点,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虚心向老中医请教,全国著名中医专家姜春化先生便是这个团队的中医顾问。反映了当时中医专家对中西医结合研究…

《中医学的理性选择》(第四部分 中医学术语和思维模式)

(七)中西医学术语的对应关系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目的之一,旨在沟通并建立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事实说明,这个结合现在存在许多根本性问题。刘氏虽然专注于从传统思维角度解读《伤寒论》和《内经》,但为了服务于所讨论的问题,他时常客串一下,在中医学与西医学之间做一些链接和比较,发表不少很有代表性,但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阳明与体内共生…

《中医学的理性选择》(第四部分 中医学术语和思维模式)

(六)关于术数和象数
关于“术数”的含义,应由其繁体字“數術”谈起。单就數、術而言,《广雅》云:數,術也。《辞海》引注:術者,邑中道路也;凡推行之方法曰術。归结起来,數和術可以互训,皆有技术、方法、技巧的意思。所谓“医者,仁術也”,讲的正是此义。两者合用,便组成双声叠韵词,《辞海》释云:“占筮、占候等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推测人事之凶…

《中医学的理性选择》(第四部分 中医学术语和思维模式)

(五)地理、气候和物候与人体结构、功能和疾病的关系
在《内经》中,有关五方、运气、节气、季节等与人的关系论述贯穿全书,充分体现天人相应思想在中医学中的地位。经典论及的地理、方位、气候和物候来自古老的中原大地,借以建构的中医理论必然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离开了早期的中原和后来的整个华夏,这些理论没有无限外推的延展性和普适性。在学习和研究经典有关地理、方位、气候…

《中医学的理性选择》(第四部分 中医学术语和思维模式)

(四)“内证实验”是什么?
在《思考》中,设专篇论证“内证实验”,其他各篇也有散论。问题由批评
杨振宁教授引出。刘力红说,“传统文化里没有实验,这个问题杨振宁教授只说对了一半。”其理由是,在“传统文化里,存在很细微、很精深的内证实验,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正是因为这个内证实验和理性思考的结合,才产生了传统文化,才构建了中医理论” (《思考》P14)。他认为…

《中医学的理性选择》(第四部分 中医学术语和思维模式)

(三)传统中医学中存在形式逻辑的归纳与推演吗?
在推崇中医阴阳和术数时,刘力红搬出锐利的形式逻辑武器。他对《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分析说,“这里的知道者,也就是得道者。得道者,当然必须是明理者。这里的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阴阳,一个是术数。所以,这就有两个问题,阴阳表示的是归纳”,并确认“就归纳的角度而言,天下没有…

《中医学的理性选择》(第四部分 中医学术语和思维模式)

(二)五行学说的历史局限性
刘力红对经典信受奉行,通过忠实运用五行学说得到充分体现。因为“疾病跟五行是很有关系的。这种关系在《内经》里面随处可见。你不谈五行,你认为五行是迷信,那你的中医搞不好” (《思考》P156)。刘力红信五行,用五行,提供大量具体运用的例证,不妨看一看他学以致用到何等程度。
例1.日本人钟爱一种类似中国豆豉的食品,是大豆发酵后制成的…

《中医学的理性选择》(第四部分 中医学术语和思维模式)

第十一章 中医界两大学派之博弈
说到中医学术流派,中医界最为熟悉的是金元四大家,即刘完素的火热说、张从正的攻邪说、李东垣的脾胃说和朱震亨的养阴说。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自此以降,诸如新安医派、孟河医派、吴中医派、钱塘医派、龙江医派、齐鲁医派、岭南医派等都对中医学的持续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毫无疑问,学术体系…

《中医学的理性选择》(第三部分 中医理论悖论与学术危机)

四、中医阴阳学说被拔高的纠结与反思
明确了中医阴阳学说的历史局限性,揭穿了蒙蔽学术界数十年的中医疾病所属阴阳诸证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虚假理论,难免产生一种不可言状的无奈和感慨。如此简单而又低级的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在中医界?!为什么这些问题能持续影响中医学半个多世纪?!为什么中医界陷得如此之深,至今难以自拔?!分析并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解开疑窦,统一认识。

《中医学的理性选择》(第三部分 中医理论悖论与学术危机)

三、疾病状态下阴阳诸证的逻辑矛盾
虽然分析确认了阴阳非概念属性这一根本问题,不过,为了从不同角度揭示阴阳学说的缺陷和不足,仍需作为逻辑问题来对待。应当说,澄清了阴阳的非概念属性,即为相关问题的揭示创造了有利条件。现由疾病状态下阴阳诸证构成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剖析,进一步阐明中医阴阳学说的局限性。
1.疾病状态下阴阳诸证不对称问题
统编教材《中基》论述的…

第 1 页,共 9 页12345...最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