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性能数据库 药酒配制数据库 中成药数据库 中药外治数据库 古代方剂数据库

《中医学的理性选择》(第三部分 中医理论悖论与学术危机)

三、疾病状态下阴阳诸证的逻辑矛盾
虽然分析确认了阴阳非概念属性这一根本问题,不过,为了从不同角度揭示阴阳学说的缺陷和不足,仍需作为逻辑问题来对待。应当说,澄清了阴阳的非概念属性,即为相关问题的揭示创造了有利条件。现由疾病状态下阴阳诸证构成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剖析,进一步阐明中医阴阳学说的局限性。
1.疾病状态下阴阳诸证不对称问题
统编教材《中基》论述的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关系,应当通过疾病状态下的阴阳变化充分体现出来。疾病状态下阴阳对立的前提条件是阴阳对峙,如果有阳虚没有阴虚、有阳亢没有阴盛、或有阳亢而没有阴虚,阴阳诸证形单影只,未能形成对峙关系,所谓消长转化也就无从谈起。
显而易见,统编教材中未能对阴阳诸证做出一一对应的规定。我们知道,肾阴虚证、心阴虚证和脾阴虚证分别有肾阳虚证、心阳虚证和脾阳虚证与之一一对应。不过,这种对应关系未能贯彻到底。有肝阴虚证,却不见肝阳虚证,所称临床上“少见肝的气虚和阳虚”,理由何在,教材避而不谈。这种情况只能作两种解释,要么阴阳学说在脏腑功能正常和异常方面的阐述缺乏较强的规律性,不能获得临床方面的全面支持;要么临床上可能存在着肝阳虚证,只是我们尚未发现它。对于这两种推测,如果不是自欺欺人的话,我们更应相信哪一种呢?肺的情况亦然,教材中只设肺阴虚证,而不设肺阳虚证。其理由是:“肺的阳气不足,即指肺气虚,而不再单论肺阳虚。”试问,这种解释能自圆其说吗?!按照这样的逻辑,为什么不将肾阳虚证与肾气虚证、脾阳虚证与脾气虚证、心阳虚证与心气虚证合二为一、相提并论呢?
就具体中医疾病而言,咳嗽有肺阴亏耗,而无肺阳虚、脾阳虚或肾阳虚;肺痨有肺阴亏损、阴虚火旺、气阴耗伤诸证,但无对应的阳虚证;泄泻有肾阳虚衰证,却无肾阴虚证;失眠有阴虚火旺证,也无与之对应的阳虚证。从西医疾病来看也有类似的情况,子宫肌瘤有阴虚火旺证,但阳气虚证缺如;高血压病辖阴虚阳亢等证,未有阳虚之证;甲状腺机能减退症所辨3证全为阳虚证,而无阴虚证。诸如此类,屡见不鲜。在《中基》中出现非常奇怪的现象,总论阴阳学说时头头是道,似乎天衣无缝,而论及具体疾病阴阳诸证时则互有参差,或缺阴证而无阳证,或缺阳证而无阴证,阴阳诸证的对峙关系不见了。
事实说明,阴阳诸证的关系大多是不对称的。特别是疾病状态下,阴阳对峙关系残缺不全,对立互根的先决条件缺失了,消长转化自然沦为毫无意义的空谈。
2.疾病状态下阴阳诸证的逻辑缺陷
在疾病状态下,阴阳诸证的确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中医学认为阴寒内盛证与阳虚证是有区别的两证,前者属“阴胜则寒”,后者属“阳虚则寒”,前者通常被认为是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后者则属于阳虚而阴盛的虚寒证。《中基》承认两者差别,同时又认为:“在阴偏胜时,多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阳气不足,难以明确区分阳的相对不足和绝对不足。”出现此类矛盾,其实并不奇怪,根据阴阳消长平衡理论,阴盛则阳必受损,于是阴寒内盛证与阳虚证的本质区别消失了。既然如此,两证有同时存在的必要吗?如果对两证进行调整,其他问题自然也提出来了,人们或许会问:对“阳胜则热”的实热证和“阴虚则热”的虚热证又当如何解释和处理呢?另外,根据阴阳消长互根理论,亡阴证和亡阳证均属“阴阳离决”的状态。亡者,无也。无阴、无阳则生命活动必然终止了,只要阴阳尚存一息,就不得以亡阴和亡阴相称。由此可见,这两证的命名是不严密的。此类问题似乎不算突出,但累计多了,阴阳学说便不堪重负了。
3.疾病状态下阴阳诸证并非处于一个统一体
《中基》在介绍阴阳学说时强调:“必须指出,用阴阳来概括或区分事物的属性,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具有实际的意义。如果两者不是相互关联的,不是统一体的对立双方,也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因而也就没有实际的意义。”[2]这一说法借用了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阐述,无疑是对的。如果阴阳消长转化、对立互根理论具有普遍指导作用,必须通过具体疾病的发展演变过程体现出来。经过深入考察,就会发现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疾病状态下的阴阳诸证并非处于一个统一体——同一疾病状态之下。事情果真如此吗?!
我们曾多次撰文指出,中医的疾病多半是多种西医疾病共见的一个症状。如中医的水肿,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痞满见于慢性胃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诸如咳嗽、痰饮、血证、心悸、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积聚、眩晕、中风、虚劳、痹病、腰痛等都分别见于多种西医疾病。当依托这些中医疾病进行辨证时,必然综合多种以中医病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西医疾病。于是,中医疾病所辨诸证就会与多种西医疾病分别相关联。例如,中医疾病咳嗽,其风寒袭肺证主要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热犯肺证多见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痰湿阻肺证主要见于慢性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主要见于肺炎,肺阴亏虚证主要见于肺结核。其结果是,表面看来咳嗽所属各证处于中医疾病这个“统一体”中,实际上各证散见于多种西医疾病,本质上彼此毫无联系。这样以来,属于多种西医疾病共见的一个症状的中医疾病,其所辖诸证中无论有无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互相对峙的证,压根不可能在众多西医疾病之间实现阴阳学说描述那样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问题一经说破,道理十分简明,因为诸证确实不在一个统一体中,它们缺乏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必备先决条件。
至此,中医阴阳学说的缺陷与不足、漏洞与弊端已经暴露无遗。这个曾经对祖国医学理论的建构立下汗马功劳、被现代中医学奉为圭臬与精髓的经久不衰的学说,确实存在难以修复的严重问题。剥掉人为笼罩其上的神圣光环和神秘面纱,让其还俗为历史的本真,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了。
九九中医资讯网(99中医)

没有评论

用户评论

评论说明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 您的每一条建议或意见我都会认真对待
  • 请不要发布与本站无关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