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性能数据库 药酒配制数据库 中成药数据库 中药外治数据库 古代方剂数据库

中药新功能的逻辑发现与论证方法

摘 要:当前,基于天然药物思路,借助药理研究发现中药新功能,并以此取代和补充中药传统功能,已占压倒优势,成为“中药现代化”典型表现形式之一,中药传统功能的异化已成定势。鉴此,作者提出一种依靠古代方剂数据库检索技术,结合逻辑分析、统计分析和实验评价发现和论证中药新功能的思路与方法,借以流水作业式地发现和确认具有中医特色的中药新功能。整个研究从传统方剂中来,研究结果回到中医药理论体系当中,多种方法交互论证,具有一定的方法学意义。

关键词中药新功能;古代方剂数据库;逻辑分析;统计分析;实验研究;方法学

药物新功能的认识和新的药用部位、物质的发现,是古代本草学乃至当今中药学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基本特征。可以注意到,随着近现代生药学研究方法的广泛渗透,中药新功能的探索途径和方式已经发生本质性变化,由此获取的知识丰富了人们对药物的认识,同时也改变了中药学的传统知识结构,对中医药理论的基本内核形成严重的冲击。因而,考察中药新功能的研究现状,探索建立基于中医药理论的中药新功能的发现和论证方法,具有重要的方法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基于天然药研究思路中药新功能发现的得失

近现代对中药进行的药理学研究,几乎涉及到全部临床常用药物,观测指标广泛且不断翻新。此类研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传统功能证实性药理学研究,二是基于新作用发现的药效学研究。

例如,大黄具有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能,实验证明其有导泻、利胆、保肝、止血、抗炎等作用,验证了传统功能。而大黄的降脂作用则与传统功能无关。诸如此类,杏仁抑制呼吸中枢,产生镇咳平喘效应;广金钱草增加实验动物的尿量,有利钠作用,分别证实了两药止咳平喘、利水通淋的传统功能。而厚朴肌肉松弛作用,补骨脂光敏作用,苦参抗心律失常,牛蒡子降血糖,人参抗肿瘤,丹参抗肝纤维化等,均经药理实验确认,然与传统功能毫无关系。这些基于药效学的新功能一经发现,学术界便从多方面扩大战果,一是按药理作用配伍其他中药组方应用;二是按天然药物思路研制新药;三是收录到权威著作中。典型例子是,实验证实葛根有抗心肌缺血、扩冠、增强脑和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氧代谢、抗心律失常、降血压和降血脂活性后,便单用葛根开发成愈风宁心片(胶囊),专治高血压病和冠心病心绞痛,所谓“解痉止痛”功能已与葛根传统功能相去甚远。同样,因证实薏苡仁油有抗肿瘤作用,爰将其与大豆磷脂联合开发成康莱特注射液,虽称“益气养阴,消癥散结”,却与薏苡仁传统功能毫无瓜葛。时下,此类研究成果斐然,占压倒优势,大体成为“中药现代化”的主旋律。与此同时,以实验结论取代中药传统功能已成定势,这在《中华本草》[1]中体现尢为突出。

在此书里,药效学研究新成果被广泛收录到中药功能表述之中。或单独存在,或与传统功能并存。在功能方面,《中华本草》称树舌“消炎、抗癌”;巨紫堇“镇静止痛,抗菌消炎”,全部使用药效学的功能表述。而中西医功能术语混杂者更为普遍,如木耳“补气养血,润肺止咳,止血,降压,抗癌”,木本猪毛菜“平肝,镇静,降压”,合叶子“平肝降压,祛腐敛疮”,扶桑金星蕨“止血,消炎”。关于药物的主治,云芝用于“肝炎,肝硬化,慢性支气管炎,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咽喉肿痛,恶性癌症,类风湿关节炎,白血病,”除咽喉肿痛外,均为现代医学疾病;中华蹄盖蕨主治“流感,麻疹,乙脑,流脑,钩虫病,蛔虫病”;巨藻主治“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哮喘,气管炎,心绞痛”;南粤马兜铃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小儿肺炎,痢疾,乳腺炎,阑尾炎,皮肤化脓性感染”,诸药皆用于现代医学疾病,丝毫未及中医病证。这些都是运用现代医学方法研究中药或把天然药羼入中药所致的必然结果。

不难看出,中药的传统功能主治正在发生明显变化。虽然例举诸药非主流药物,但如此以实验结论取代或充实中药传统功能,必然促使中药传统功能的逐渐异化,转而直接冲击整个中医药理论体系。毫不夸张地说,这种异化态势正在迅速放大,如不妥善解决,出现颠覆性后果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客观地说,采用任何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均无可厚非。然任凭中医药学基本知识结构和特色被偷换和肢解,恐怕是业内人士不愿意见到的。故而如何同化药效学研究成果和重新发现具有中医特色的药物功能,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一种中药新功能的逻辑发现与论证方法

先前,我们建立了《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 [2],在检索利用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对某药跨病种检索,可以得到此药借助复方在所有疾病分布情况,即配伍此药复方用于治疗所有病证的构成、各病证配伍此药的频数,借以可全面反推药物的基本功能。将这些基本功能与国家药典一部和历代本草学相对照,大多出现两种情况,即部分基本功能与之相吻合,另有部分则未被国家药典一部和历代本草学所收载,有的配伍应用的频率竟然相当高。

以人参为例[3],由《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检得人参复方7909首,分布于1177种疾病,居前10位者依次为呕吐、伤寒、心虚、诸风杂治、吐利、中风、杂病、霍乱、补益诸虚、怔忡惊悸,人参复方用于呕吐凡108方,独占鳌头。而将人参复方用于呕吐相关疾病者全部提取出来,依次为胃反42方,恶阻35方,脾胃气虚呕吐不下食23方,呕逆不下食20方,伤寒呕哕和伤寒干呕各16方,霍乱呕吐14方,虚劳呕逆12方,干呕和膈气呕逆不下食各11方,呕逆和时气呕逆各10方,呕哕和膈气呕逆各9方,气呕8方,霍乱干呕、三焦吐、膈气呕吐和脾胃壅热呕哕各7方,热吐、乳石发痰饮呕逆和寒呕各5方,霍乱呕哕和热病呕逆各4方,共得治疗呕吐及相关病症382方。同时统计治疗脾胃虚弱人参复方(包括兼理脾胃39方、脾胃俱虚36方、脾胃不和34方、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33方,脾胃虚冷水谷不化29方、脾胃不和不能饮食28方、脾虚冷26方、脾胃虚弱呕吐不下食23方、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23方、胃虚冷21方、脾气虚腹胀满18方、伤寒后脾胃气不和12方、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11方、脾胃气虚弱肌体羸瘦11方、脾脏冷气腹内虚鸣9方、脾胃冷热不和9方、脾脏虚冷泄痢8方、热病后脾胃虚不思饮食7方、血风攻脾胃不能食5方、食治脾胃气弱不下食1方)合计360方;而治疗心虚惊悸人参复方(包括心虚74方、怔忡惊悸54方、虚劳不得眠20方、伤寒烦躁6方、心劳17方、风惊悸27方、心虚惊悸26方、夹惊伤寒7方、风惊10方、风惊恐15方、伤寒后心虚惊悸19方、胆虚不得眠13方、伤寒后不得眠10、血风惊悸19方、惊悸12方、伤寒百合4方、风恍惚10方、虚劳惊悸16方、伤寒心悸5方、风惊邪6方)总计370首。说明治疗呕吐复方配伍人参的频数略高于治疗脾胃虚弱和心虚惊悸的人参复方。如所周知,人参补脾益气和安神功能得到普遍认可,并写入国家药典,这与古今广泛配伍人参治疗脾胃虚弱的相关病症和心虚惊悸的精神病变完全相合。统计结果表明,古代配伍人参用于呕吐并不亚于配伍人参治疗脾胃虚弱和心虚惊悸。据此推测,我国古代已将人参作为降逆止呕药物广泛配伍应用,只不过未能在历代主流本草学中得以确认。

为进一步论证人参潜在的降逆止呕功能,又以呕吐为关键词检索,确认呕吐所用复方285首,涉及药物253种。其中配人参复方108首,仍居首位,其次居前10位者,配丁香96方,配半夏76方,配陈橘皮64方,配白术62方,配炙甘草57方,配茯苓45方,配木香40方,配甘草38方,配藿香和厚朴各34方。不难看出,除人参外,多为公认的降逆止呕药物,半夏当为首选,然历代治呕吐复方配伍半夏却明显少于人参。为考察治疗呕吐复方中两药配伍率的差异,采用X2检验,得X2=8.2181,P<0.01,提示两药配伍率有本质差异(见下表)。

综合起来分析,可以做出初步的判断,即古代医家群体配伍人参治疗呕吐是一种比较普遍但又潜在的临床现象。或许历代主流本草未曾记载这一功能,故历版国家药典一部均未收录。

基于上述分析过程,可大体给出基于传统方剂发现中药潜在功能的完整思路和方法:即古代医家群体临床选药组方形成的对不同疾病同一药物的配伍率和同一疾病不同药物的配伍率,反映了药物干预疾病的贡献率和效应强度。药物间两种配伍率差异比较,适合两个及多个总体率或总体构成比之间有无差别的假设检验方法。借助两种配伍率的假设检验,可定量确认同一药物干预不同疾病的功能强度;也可判断同一疾病所用不同药物的惯用和效应强度。似可推断,利用古代方剂数据库,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可初步揭示中药业已失传的潜在功能,并经实验研究予以确认。

按照这一思路和方法,我们先期通过古代方剂数据库检索、逻辑和统计分析,初步确认当归另有止血、止泻、消痞散满和养心安神等功能[4];白术另有止血、止咳平喘、安神、止痛等功能[5];黄芪尚有止痛、止血、宁心安神功能[6];人参则有化痰止咳[7]、止呕[3]功能;大黄尚可息风止痉[8];肉桂则有通络息风功能[9]。为了验证人参、大黄、肉桂、黄芪和白术潜在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分别开展实验予以确认。结果证明,人参水煎液能延长氨水和SO2引咳咳嗽潜伏期、减少咳嗽次数、促进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及大鼠排痰量,表明人参具有“止咳、化痰”功能[7];大黄水煎液可对抗小鼠MES、戊四唑和士的宁等化学性惊厥及癫痫大鼠脑组织氧化,对癫痫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为确认其“息风止痉”功给提供了客观依据[8]。肉桂水煎液能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的认知能力,提高脑组织SOD活性及NGF、BDNF表达,降低MDA含量,改善血液流变学,为确认其“平肝息风”功能提供了佐证[9]。黄芪水煎剂能提高小鼠的痛阈,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量小鼠睡眠有增强作用,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时间;能够缩短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增加纤维蛋白原,证明其有“止痛、止血和安神”功能[10]。白术水煎液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有显著抑制作用,可减少其咳嗽次数,延长咳嗽潜伏期;能增加小鼠呼吸道酚红排泌量;对小鼠疼痛有抑制作用,能显著减少冰醋酸致小鼠的扭体次数,延长其痛阈时间[11],证明其有“化痰、止咳、止痛”功能。由此可见,实验研究基本证明了前期发现的各药潜在功能,进而说明这种中药新功能的发现和论证思路与方法是切实可行的。但需指出,前期认为白术有止血的潜在功能,但实验研究发现,白术水煎液能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减少纤维蛋白原,提示白术有抗凝血作用[11],与逻辑和统计分析确认的潜在功能不符。出现这种个别情况应是正常的,不足为怪。

综上所述,似可得出这样的判断,历代医家对中药的应用,一是遵循本草学记载的功能主治;一是结合自己或他人临床经验扩大应用到其他病症,因而出现历代本草学不载却潜在配伍应用的奇特现象。当潜在应用极为普遍,形成绝对优势时,学术界对此就不应视而不见。事实说明,客观存在一种中药潜在功能的挖掘方式,即借助古代方剂数据库的筛选和分析,由药物配伍在复方中的病症分布提炼出药物的整体功能,经过对不同疾病同一药物的配伍率和同一疾病不同药物的配伍率的卡方检验,即可确认历代不曾收载的潜在功能,再经药效学和临床研究证实,方可将该功能确定下来。这一研究思路与方法科学而便捷,有望成为中药新功能发现的重要途径,且可保持中药特色,在较深层次上挖掘和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梁茂新,黄会生.《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软著登字第0002781号),国家版权局,1998

[3]张会宗,梁茂新,等.人参止呕功能的文献考证,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5):783-787

[4]郑曙琴,梁茂新.当归潜在功能考察,中华中医药杂志,24(增刊):31-32

[5]安  然,梁茂新.白术失传和潜在功能的文献考察,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14~16

[6]郑曙琴,梁茂新,高天舒.黄芪潜在功能的文献考察与逻辑分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6):520-521

[7]张文风,梁茂新.人参止咳化痰药理实验研究,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5):84-86

[8]张文风,梁茂新.大黄“息风止痉”功能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2009,25(5):74-76

[9]张文风,梁茂新.肉桂水提液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能力及脑组织NGF、BDNF表达的影响,中药药理与临床,2009,25(6):58-59

[10]郑曙琴,梁茂新.黄芪潜在功能的药效学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9):43-45

[11]安然,梁茂新.白术潜在功能的实验研究,中医杂志,2010,51(12):1125-1127

原文发表在2010年《陕西中医学院学报》第6期。

九九中医资讯网(www.99zyzx.cn

没有评论

用户评论

评论说明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 您的每一条建议或意见我都会认真对待
  • 请不要发布与本站无关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