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性能数据库 药酒配制数据库 中成药数据库 中药外治数据库 古代方剂数据库

《中医学的理性选择》(第三部分 中医理论悖论与学术危机)

(3)病机十九条病因与病性的缺失 从六气或六淫角度,十九条论及风、热、火、湿和寒,未及暑和燥。《素问》论六气方式繁多,最简捷的是寒暑并称,指代六气,如“天有寒暑”(《宝命全形论》》)、“寒暑过度,乃生不固”(《阴阳应象大论》)等。当然,也有专指寒暑者,如“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移精变气论》);“寒暑伤形”(《阴阳应象大论》);“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离合真邪论》)等。而由四时阐述疾病,通常只论风、暑、湿、寒四气,以应春、夏、秋、冬四季。如“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生气通天论》)。基于五行时,改称风、热、湿、燥、寒五气,如“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阴阳应象大论》),以及“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天元纪大论》),所论皆同。但五气尚有其他版本,《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以及《天元纪大论》所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均以“暑”易“热”。所论六气未打折扣者,如《五运行大论》所说:“寒暑燥湿风火”,其与《天元纪大论》所云:“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六气完全相同。不过,其中有“火”而无“热”。此外,《天元纪大论》尚有风、热、湿、相火、燥和寒的论述,即以“暑”替代“相火”。
在《素问》六气错综复杂的表述中,热、火、暑或与诸气两两并列,或单独出现,关系最为特殊。对此,《阴阳应象大论》和《五运行大论》论云:“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大致阐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严格说来,火为地气,属五行。可是,《素问》既将其归为地气,又列属天气,赋予“火”参天附地的特殊地位。尚需指出,回到病机上来,热、火和暑既有程度不同,又有一定的质的差异,这从十九条火、热分论即可得到确证。
将十九条中风、热、火、湿和寒视为六气或六淫,在疾病方面便有反映病变本质的特征。不过,十九条未论阴阳、虚实病机,实在令人费解。
从病机方面,《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所谓“暴怒伤阴,暴喜伤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同上);“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宣明五气论》);“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疟论》);“阴气虚,阳气盛”(《逆调论》),皆由阴阳失调或盛衰阐明病变实质,足以说明阴阳在病机阐述中的重要性。既然如此,十九条何故未论阴阳呢?在临床上,中医判断疾病的阴阳属性,是借助患者的寒热变化抽象出来的寒热本质所认定的。诸如“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寒”(《疟论》)等,阴阳病机均借助寒热揭示出来。《阳明脉解论》更有“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的论述,可知热盛与阳盛互文见义,因而热盛与阳盛、阴盛与寒盛、阴虚与虚热、阳虚与虚冷等均可互相替代。不难看出,以寒热指代阴阳在《素问》中似成共识,故介绍了寒热(火),就不再论阴阳。这可能是十九条未论阴阳病机的原因之一。
关于虚实,《素问》中《调经论》、《刺志论》、《通评虚实论》、《玉机真藏论》各篇论述较详。虚实又称盛衰,或有余不足。《调经论》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突出了虚实病机的普适性。何谓虚实,《通评虚实论》引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明确了疾病的本质是正邪相争,进而出现或实或虚或虚实夹杂的本质变化。《素问》各篇所述上虚下实、下虚上实、阴盛、阳盛、阴阳俱盛、肾虚、肝气盛和脾气虚等可谓虚实病机的具体表现形式。此外,《玉机真藏论》还明确了五实五虚的基本特征。针对虚实病机,法当“视其虚实,调其逆从”(《热论》)。由此可知,虚实病机与阴阳病机同等重要。或许“实”乃邪气盛,而邪气正是六气转变之六淫,十九条业已论及,故不予赘述。即便如此,十九条中风、热、火、湿、寒仅回答了邪气问题,其避“虚”不论,仍属悬念。
上述分析表明,十九条讨论的病症、病位和病性等,抓住了代表性和启示性内容,但未能涵盖《素问》中所有疾病、病位、病因和病性,因而其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病机理论的示范性方面。
3.病机十九条确定的依据和规则
中医病机,在临床上均有一定的征象可循。亦即,病机是借助患者的临床表现提取出来的。临床上根据发热、恶寒、无汗等,即可诊断为风寒表实证;依据颧红、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等,便可确认疾病性质为阴虚内热。那么,十九条是否按照同样的方式建立病症与病位、病因和病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呢?
(1)病机与舌、脉象的关系 关于舌象参与疾病病机的诊断,《素问》各篇未曾记载。《素问》以降,至十三世纪中叶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问世以前,即便存在疾病诊断意义上的舌诊,也是不完整、不系统的,不具备审因审机的诊断意义。脉诊的情况有所不同,《素问》中《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藏论》、《三部九候论》和《阴阳别论》等皆有脉论。《阴阳别论》认为:“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五脏生成论》指出:“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说明此时已确立了脉诊的重要地位。遗憾的是,十九条中未能提供脉象参与病机确定的直接证据。
(2)病位与疾病的关系 十九条有关病症脏腑病位的论述,主要包括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热瞀瘛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五条。不难看出,诸风与肝、诸热与心、诸湿与脾、诸寒与肾构成了天气与脏的彼此契合,只是诸气(非诸燥)与肺是一个例外。根据这种模式,只要明确了病症发生与四时六气的关系,结合天气与脏的五行配属,便可确定病症的具体病位。此即说明,天地人相应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在病位确定上发挥了指导作用。
(3)病因和病性与疾病的关系 由于舌、脉象均未直接参与十九条的理论建构,病因(病性)确定的依据和规则只能另觅线索。重要的问题是,当时如何在具体病症与六气之间建立联系的,亦即病因是如何确定的。
①发病季节与病机的关系
十九条中,“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是指突发筋脉强直痉挛,属风的特性,为风邪所致。风为春气,春温多发此时,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当,所见筋脉强直痉挛为典型脑膜刺激征。而“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从病症上看似与“诸暴强直”无明显区别,却确定为湿邪为患。因湿为长夏之气,夏末或夏秋之交多发伏暑或暑湿,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相当,也出现强直性痉挛的脑膜刺激征。因两病所发季节不同,故病因和病性也不同。由此可见,十九条病因的确定与四时直接相关,明确了疾病多发季节及该季节主司之气,病因和病性便昭然若揭。基于此理,确认“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是因暴注下迫(见于痢疾和急性肠炎)多发于夏季(在气为热)。
②疾病特征表现与病机的关系
尚可注意到,十九条中并非所有病症病机的确定均与四时相关。所述“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当属精神疾病。《阳明脉解论》记载其临床特征为:弃衣而走,登高而歌,逾垣上屋,妄言骂詈,不避亲疏。据以析理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病机分析与四时六气毫无瓜葛,只要出现临床特征性改变,即可判断病机属性。另如“诸痛痒疮,皆属于火”、“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等,大体亦属此类。进而说明,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在病机确定方面同样发挥重要作用。
当然,也可结合发病季节和临床特征共同确定病机。例如,“暴注下迫,皆属于热”除相关疾病多发于夏季(属热),尚可结合身热、肛门灼热等(属热)临床征象,两相参酌,明确病机属热。
通过考察分析,可以明确传统病机由病位和病性(包括病因)两方面构成的;此间病因和病性不分,两者是统一和同质的,风、热、火、湿和寒具有病因和病性双重属性。病机十九条讨论确定的病症、病位和病性,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抓住了代表性和启示性内容,它未能涵盖《内经》论及的所有相关内容。因而病位数量、病因病性数量、病症与病位和病性的关系上,都不是非常全面的。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传统的病机与现代所谓证、病因、病性没有本质区别,反倒是现代病机发生了扭曲和变化,现实的证盗用了传统病机之义之名。经过深入考察与比较,中医学基本术语混乱的症结已初见端倪。(九九中医资讯网)
99中医资讯

没有评论

用户评论

评论说明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 您的每一条建议或意见我都会认真对待
  • 请不要发布与本站无关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