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性能数据库 药酒配制数据库 中成药数据库 中药外治数据库 古代方剂数据库

舌诊起源和赖以建构的思维方式(5)

四、舌诊知识体系建构的思维模式

    《敖氏伤寒金镜录》问世以后,由其建立的舌诊体系的示范效应逐渐显现出来,逮到明清时期,《伤寒观舌心法》(申斗垣,17世纪初)、《伤寒舌鉴》(张登,1668)、《神验医宗舌镜》(王景韩)、《察舌辨证新法》(刘恒瑞,清末)、《临症验舌法》(杨云峰,1917)等舌诊专著的相继问世,以及医学著作中纷纷设立舌诊篇卷,使舌诊内容不断充实完善。在得到中医界广泛认可的同时,巩固并强化了舌诊的学术地位。总体发展趋势是,在完善伤寒六经病辨舌诊断体系基础上,向温热病辨舌、脏腑病证和内外杂症辨舌拓展。由《伤寒舌鉴》所云:“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是以验舌一法,临症者不可不讲”可知,一百年前的舌诊已开始考虑并面向各种疾病的临床诊断。逮至今日,舌诊体系的完善程度,借助统编《中医诊断学》即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中医界,不会有人怀疑舌诊在当今临床辨证诊断中举足轻重的学术地位。它的学术价值不但取决于临床诊断的正确性和实效性,还应取决于舌诊知识体系赖以建构的思维模式。正是特定的思维模式,造就了独特的舌诊知识体系。故而探讨舌诊发展完善的思维模式,有助于深入揭示舌诊的临床意义和学术价值,对舌诊客观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体说来,舌诊的目的是独立或结合其他诊断方法对疾病的性质、部位等做出基本判断。完成这一判断,主要依赖舌体和舌苔提供的异常信息,诸如舌体和舌苔的异常颜色(淡红色、红舌、绛舌、青舌、舌黑、紫舌等)、形质(荣枯、老嫩、胖瘦、大小、厚薄、干湿、润燥、腻涩、多少、裂纹、肿痛、麻痒、疮烂、出血)、动态(卷缩、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部位(舌尖、舌中、舌根、舌边、舌四畔)等展示的舌象。借助这些舌象信息,中医师旨在获得的是什么呢?从舌体和舌苔的颜色而言,在不同历史时期,医者借以获取的是疾病性质和脏腑定位的双重信息。基于《素问.脉要精微论》“色合五行”的规定,对舌之异常颜色青、赤(红、绛、紫)、黄、白、黑,可把舌色通过五行而与五脏联系起来,进而确定疾病的脏腑定位。再者,由舌“若淡红嫩红者,心血不足也;紫绛灼红者,内热动风也。舌干绛,甚至紫暗如猪肝色者,皆心肝血枯也。若舌色淡红而战者,气血俱虚也;嫩红而战者,血虚液亏也;鲜红而战者,肝风内动也;紫红而战者,肝脏热毒动风也”(《辨舌指南.辨舌之形容》)可知,根据舌色又可辨病症、气血之虚实、寒热。正如《临症验舌法》所云:“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瘥、主方不误焉。”关于舌之动态之辨,“有胃气则舌柔和,无胃气则舌板硬”;“舌软无力难言者,营卫不足也”;“舌痿者病在内,舌偏斜者病在经”;“舌战动者病在脾,舌纵舌缩者病在肝”;“舌卷舌短者心肝之证候也,舌强舌硬者心脾之病形,弄舌者太阴之形证”(《辨舌指南》)。此即病在内舌态随之而变的具体记载。《中医诊断学》所谓:“舌体强硬,风火痰别;舌强瘫痪,心脾风入;赤肿而硬,心火已极”;“倘伸无力,颤动属虚”;“歪于一侧,风中络证;吐弄舐唇,心脾积热,小儿惊风,常可见得;舌忽缩短,干红阴损;白润寒凝;粘腻痰卷。”古今由舌态变化判断胃气有无、病位所在、疾病寒热虚实属性,与察舌色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完全相同的,可收到异曲同工的诊断效果。关于舌的部位,即舌的区域划分,具体采用两法:一是以胃经划分;一是以五脏划分。若以胃经划分,则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此法适用于胃病的诊断。以五脏划分,历代认识有所出入,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中心属脾胃,舌左边属肝,右边属胆,舌根属肾。这样,即可从舌之异常颜色、舌之动态和舌象变化发生的区域三个方面,对病位、病性、疾病传变、转归和预后做出诊断和评价。综合起来,诊断和评价的病位包括肝、心、脾、肺、肾、胃、胆、表、里等;病性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阴阳、寒热、虚实变化,具体则有风、热、暑、湿、燥、寒、痰、饮、瘀等。这些内容与症状诊断和脉象诊断所要获取的信息是完全相同的。由这些信息中可以把握中医舌诊的思维方式与特征。

显而易见,阴阳属性是舌诊所要明确的基本问题。众所周知,中医理论建筑在阴阳学说基础之上。故而简要分析阴阳原本的思维方式,中医舌诊(包括整个四诊)的思维方式便迎刃而解。王树人教授认为[1]:“如果说‘易道’本身经过‘太极’、‘阴阳’‘四象’、‘八卦’这种差异和对立的演化,并不是分析推论出来的,而是层层发现的结果,那么,这种‘易道’之观就不是概念思维的认识,而是‘象思维’的发现。”在“易道”之中,“卦象就是‘易道’之象,这种象追究到底,就是阴阳爻。”(同上,P83)老子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进一步明确了太极(一)生成阴阳(两仪或二),并借助阴阳生成万物的过程。这既是一个生成过程,同时又是认识得到不断启发和深化的过程,依靠“象的流动与转化”(王树人教授语)完成对事物的体悟和认识。回到中医舌诊中来,阴阳所面向的事物有所不同,但作为“舌象”获取的是“象”这一基本点没有改变,“象的流动与转化”方式没有改变。诸如寒热、虚实、表里等都是阴阳之象在流动与转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具象、表象和形象,换言之,它们均携带了阴阳的“象”属性和“基因”。而作为中医病因和舌诊内容的风、热、暑、湿、燥、寒、痰、饮、瘀等,同样体现的是“象”,这种“象”既是阴阳之“象”的细化,又是阴阳涵盖的大自然之“象”的内化,即用疾病状态下的异常变化,比拟大自然之象,借以生动地把握舌诊的“象”属性。

谈到舌诊明确的疾病病位,必然涉及脏象学说赖以建构的五行学说。从《尚书.洪范》较早记载的五行属性,即“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可知,依据水、火、木、金、土的基本属性对物质进行分类,同样取的是“象”,“象”同则类同。由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及“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素问.宝命全形论》)体现的生克关系,可知五行生克制化关系是对五行实施动态管理所建立转化机制。由于五行实行的是取象分类,故而各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实质上是借助“象的流动与转化”实现的动态管理机制。成为阴阳学说之象思维的重要补充。这样以来,当中医藏象学说与五行学说对应联系起来,便进入了五行学说之象思维的关系环中,并沿着这样的思维方式渗透到异常舌象的脏腑定位上来。因此,舌诊确定的脏腑定位,归根结底还是依靠五行实现的藏象定位,其中流淌着的依然是原汁原味的象思维。

综上所述,舌诊的本质是借助阴阳五行学说在“象的流动与转化”中实现的“象”的诊断,阴阳、寒热、虚实是“象”;脏腑肝、心、脾、胃、肺、肾也是“象”。在具体诊查过程中,先分别确定舌质和舌苔的色象、动象和位象,然后再聚象比较,修正取舍,最终做出“象”属性的诊断。实事说明,舌诊体现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象思维”。

参考文献

[3]王树人.回归原创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91

没有评论

用户评论

评论说明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 您的每一条建议或意见我都会认真对待
  • 请不要发布与本站无关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