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性能数据库 药酒配制数据库 中成药数据库 中药外治数据库 古代方剂数据库

中医思维方法研究述评(1)

近年来,关于中医思维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这与973中医理论重大专项立项资助直接相关,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医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前景的日趋迷茫,促使人们更加理性地从思维角度思考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问题。逻辑概念思维造就了近现代科学,中医学不同于近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它自然有着与逻辑概念思维完全不同的思维特点,借以孕育了与现代医学具有本质差别的祖国医学。故而揭示中医思维的特征和本质,对于统一人们的认识,破解众多中医学悖论,摆脱学术研究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中医思维研究现状考察

关于中医思维,学术界称谓不尽相同。至少有中医思维方法、中医思维特征、中医思维模式、中医思维方式、中医原创思维等多种提法。在中医思维基础上,针对临床诊疗过程又派生出中医临床思维。就整个中医思维而言,鲁氏认为[1]:中医学里“一”的思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式,该模式贯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各个环节。以气为本的唯物观是中医“一”的思维的核心理念,以阴阳学说为基础的辨证观必须以“一”的思维为前提。丁氏等[2]则把“系统思维”作为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尽管“系统论虽然产生于当代西方社会,但其思想在我国古已有之,并影响着中医理论的发展方向。”他从系统论的4个基本原理(整体性原理、联系性原理、动态性原理、有序性原理) 入手,分析了《黄帝内经》中体现的系统思维。邢氏[3]从中医思维方式和中医临床思维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把经验思维、取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直觉与灵感一并作为中医思维方式的基本类型。王氏[4]经过归纳梳理,确立了“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中医原创思维模式。并认为[5]:“中医学不仅具有自然科学属性而且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属性。其思维包含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是哲学和科学的统一。”不完全统计,学术界至少提炼出经验思维、“一”思维、取象思维、“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对立统一思维等。

另一方面,关于中医临床思维,也有多种不同观点。肖氏等[6]根据中医临床思维的三个阶段,具体分为中医诊断思维、辨证思维和治疗思维。颜氏指出[7]:整体观、辨证论治、动态平衡观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这些核心理论自始至终指导着整个临床活动, 也是构成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李氏等[8]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的特点,确认中医临床思维主要有辨证思维、整体思维、抽象思维等模式。邢氏[9]把症状与体征总称为“症”, 认为“症”特别是“主症”是中医辨证思维展开的基础,临床辨证首先确立主症,并结合兼症、病程等以辨别病证的病因、病位、病性与病势,其中提到了辨证思维。王永炎院士[10]综合中医理论和临床的思维,认为中医辨证乃至中医理论的形成集中体现了象思维的特点。这一认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树人教授的象思维观点相吻合。这样以来,中医临床思维就推出诊断思维、辨证思维、治疗思维、动态平衡观、整体思维(整体观)、抽象思维、象思维等多种形式。

不难看出,无论是中医思维还是中医临床思维,学术界分别推出了多种观点和认识,可谓众说纷纭,五花八门,且两种思维内部和之间均存在彼此异同和矛盾之处。学术界旨在通过中医思维的研究,揭示中医思维的特征和本质,借以解开中医理论之谜和促进中医学术进步,然而适得其反,因观点和认识过于混乱,不但无助于解决问题,反给中医思维研究蒙上一层阴影。现在看来,要想解决中医思维观点的混乱,至少需要明确:(1)中医思维是原创思维吗?(2)原创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3)中医思维与中华传统思维的关系。(4)中华传统思维与中医临床思维的关系。以及传统思维模式与中医理论是什么关系?可否用医学理论替代临床思维?以下就逐一探讨这些问题。

 二、中医思维研究诸说释疑

1.中医思维是原创思维吗?

讨论中医思维的原创性,必须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考察并做出回答。我们知道,中医经典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天人相应和气等。只要分析明确这些基本理论的源头,就会对促成这些基本理论建构的传统思维的来源得出确切的认识。

关于阴阳,其理论渊源主要来自《易经》,所谓太极生二仪,就是指的阴爻符号和阳爻符号。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再经伏羲演出六十四卦。阴阳成为大自然中天地、日月、寒暑、水火、男女等一切对立事物双方的代表。《周语上》所云:“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还把地震与阴阳的伏与迫联系起来。关于五行,见于《书经》的《洪范》篇。此篇写作的真实年代,一般认为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前三世纪。所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虽然显现出五行最初的简单与粗糙,但学术界普遍公认中医五行学说是在这一认识基础上丰富、发展、完善而来的。后来的阴阳家用数字把阴阳与五行联系起来,于是有“天之数,一,生水;地之数,六,成之。地之数,二,生火;天之数,七,成之。天之数,三,生木,地之数,八,成之;地之数,四,生金;天之数,九,成之。天之数,五,生土;地之数,十,成之。”这样,阴阳与五行彼此联系起来,构成了包容和表征万物的关系网。业内人士都知道,正是这些内容,为中医经典理论中阴阳学说和藏象学说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至于运气学说、天人相应和气等,同样来自中华传统文化,故勿需赘述。

由阴阳、五行等对中医经典理论的主宰和全方位的影响即可确认,中医学不折不扣地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是中华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医经典理论,中医思维则是中华传统文化思维的缩影。显而易见,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中华传统文化思维与中医思维之间,是源和流、主干和分支的关系,这应当是不难判断的。如果确实存在原创思维的话,原创思维的“专利”非中华传统文化莫属。坚持中医原创思维的观点,就会本末倒置,导致传统思维模式源流关系的错位,以至于由此引出其他方面错误的判断。(待续)

参考文献

[1]张家玮.鲁兆麟教授谈中医“一”的思维,世界中医药,2012,7(5):377-379

[2]丁宝刚,孟庆刚.系统思维在黄帝内经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3):487-489

[3] 邢玉瑞主编.中医思维方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4]王琦.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提出与论证,中医杂志,2012,53(6):458-460

[5]王琦.中医原创思维研究的意义,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140-141

[6]肖林榕, 陈佳, 吴宽裕, 等. 中医临床思维[M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

[7]颜乾麟. 关于中医临床思维的思考,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1(5):1-2

[8]李燕珍,官扬,赵海梅,等. 中医临床思维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模式,科教文汇,2013,264(12下):70-71

[9]王永炎,张启明.象思维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J].自然杂志,2011,33(3):133-136

九九中医资讯网

没有评论

用户评论

评论说明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 您的每一条建议或意见我都会认真对待
  • 请不要发布与本站无关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