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性能数据库 药酒配制数据库 中成药数据库 中药外治数据库 古代方剂数据库

论中医学术语的逻辑属性和思维方式(13)

明确不同类型的象思维揭示事物规律性的或然性程度和论证强度,主要基于象思维的具体思维方法多种多样,借助不同形式的象思维方法建构的中医经典理论贴近事物本质和论证强度会有所不同。其或然性的几率越大,贴近事物本质就越近,论证强度也就越高。故而揭示不同象思维方法获取的事物规律性认识的或然性程度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象思维本身具有模糊性、非实体性、非定量性等特征,因而对不同象思维方法获取知识或然性的判断也不可能是定量的。亦即,只要对不同象思维方法获取知识的或然性程度做出大致判断就够了。鉴此,需要弄清事实上究竟存在哪些象思维的思维方法。

王树人先生认为,象“除了指直观具象外,主要指超越具象的精神之象。”[14]这样便“可分两大层面,即形下形上层面。人的嗅、听、视、味、触诸感觉之象,均为形下之象。而超越此形下之象进入精神之象(例如意象、幻象等多层面),特别是进入老子所说的‘大象无形’之象,即动态整体之象,乃是形上之象。”[14]当然,还应把象数包括进来。按照形下和形下的划分,象数不应属于形下之象。在形下感觉之象中,实际包含两大类,一是纳入阴阳五行之中的感觉之象;二是游离于阴阳五行之外的感觉之象。就嗅觉而言,有臊、臭、香、腥、腐五臭;听觉方面,有角、徵、宫、商、羽五音和呼、笑、歌、哭、呻五声;视觉方面,有青、赤、黄、白、黑五色,东、南、中、西、北五方,岁星、荧星、镇星、太白星、辰星五星等;味觉方面,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而春、夏、长夏、秋、冬五时,风、热、湿、燥、寒五气等,则是由视觉和触觉共同完成的。这些感觉之象均纳入五行之中,本身又兼具阴阳属性,只要涉及到相关事物,立刻就会感知并升华为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等意象之类的认识,借助五行学说预先给定的生克制化关系,形成天、地、人合一全面系统的意象认知体系。未纳入阴阳五行之中的感觉之象,在中医经典和其他古医籍中也大量存在。例如,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剔除与阴阳五行有关的内容,则有“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森木,人有募筋;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灵枢.邪客》)可以看出,人体应天地之象,关系纷繁复杂,显示出古人丰富的取象思维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感觉之象是否进入阴阳五行之中,并非完全顺理成章地自然导入,其中存在根据实际需要人为设定的情况。亦即无论感觉之象还是天地之象,都是可以变更的。当与人之四肢相应时,天有四时,而要进入五行时,一年则分春、夏、长夏、秋和冬五季;当与天之六律相应时,人有六腑,若进入五行时,则人有五腑;当与人之寒热相应时,只说天之冬夏,而不论季之春秋。诸如此类,人与天地相应,在什么意义上合理,在什么意义上不合理?在什么意义上有关联,在什么意义上无关联?在什么意义上有因果关系,在什么意义上无因果关系,这里涉及由象思维获取的理论认识的客观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理性判定问题,涉及如此取象的或然性程度和论证强度确认问题。转入意象思维阶段,标志着进入得意忘形、得意忘象、得鱼忘筌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象思维中的意象思维可能有更加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只要情同、理同、法同、道同,就可以让象思维在这样的境遇中酣畅淋漓地流动与转化,于是存在法象、道象等多种形式的象思维方式。如同孔子在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有感而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样。在中医经典中,意象思维的流动与转化是在阴阳五行框架内完成的。阴阳之间、五行内部、阴阳与五行之间,一切关系都是约定俗成的。意象思维利用这些事先规定好的条件流动和转化起来,同时离开感觉之象也渐行渐远。在这一状态下,意象思维揭示事物规律性认识的或然性程度和论证强度是高抑或低了呢?孔子看到河水后基于象思维的诗兴大发,极富哲理,完全不需要回答这个问题。然而,作为医学问题,作为与逻辑概念思维会通的科学问题,中医界无法回避,必须做出大致的结论性判断。

以上从象思维认识事物的或然性、象思维产生知识的创新性和解释性、象的流动与转化和不同象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的或然性程度四个方面讨论了象思维与逻辑概念思维会通需要解决的认识问题。根本出发点在于,小心翼翼地对待中医经典,竭尽其能地发现中医经典中潜在的助发现功能,审慎寻找与逻辑概念思维会通的切入点。经过深入地考察分析,现在有一点越来越明确了,即中医经典的特色和优势不是鱼目混珠式简单地物理存在,而是氢气在有氧状态下燃烧生成水的化合状态。可以注意到,解链取珠曾被认为是挖掘和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实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比较简捷实用的方法。运用解链取珠法基于这样的认识,即祖国医学如同一根项链,其精华和糟粕好比串联其上的真假珍珠,只要解开项链取下真珍珠,一切就搞定了。青蒿素的研制,或选择一首古方加减化裁用于临床或开发成一种新药,对古代方药书籍中单药、单方开展研究,均可视为解链取珠法具体运用的范例。不过,这仅仅是中医药研究的少数领域,解链取珠法不可能在中医药理论研究、对证方药研究方面屡试不爽。面对瑕玉并见、良莠共存、精华与糟粕化合在一起的中医经典理论,按照解链取珠法保留下来的可能仅仅是我们需要的细枝末节,舍弃丢掉的或许包含大量的瑰宝精华。亦即在保留所谓精华的同时,糟粕也悉数留存下来,在倒掉洗澡水的同时把婴儿也同时抛弃了。在这种情况下,解链取珠法完全失灵了。有关中医经典思维方式的研究,使我们的头脑复杂起来,同时也清晰起来。事实说明,用简单方法解决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经典的关系问题、解决中医经典与现代科学、哲学、逻辑学的关系问题,是行不通的。必须采用特殊的“电解”方式将处于化合状态的精华与糟粕审慎剥离开来。本文所作的思考,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或许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茂新.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研究亟待解决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科学文化评论,2012,9(6):90-100

[2]梁茂新.论中医阴阳学说的历史局限性,科学文化评论,2013,10(2):84-96

[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574

[4]梁茂新,刘进,徐月英,等.中医证研究的困惑与对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30

[5]梁茂新,范颖.论西医疾病辨证规范所属症状虚拟性及其成因,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3):544~547

[6]梁茂新,洪治平,李东安.中医证名问难,中国医药学报,1995,10(1):5-7

[7]印会河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9

[8]李世繁.形式逻辑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37

[9]SFDA.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0

[10]王树人.中国象思维与西方概念思维之比较,学术研究,2004,(10):5-15

[11]王树人.“象思维”与原创性论纲,哲学研究,2005,(3):32-35

[12]王树人.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根——“象”与“象思维”引论,河北学刊,2007,27(5):21-25

[13]殷旵,珍泉.易经大传新解,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17-20

[14]王树人.文化观转型与“象思维”之失,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9

[15]王瑾,梁茂新.论《素问》病机十九条对中药归经学说的奠基作用,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2):1532-1536

[16]刘力红.思考中医,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

[17]王树人.中国的“象思维”及其原创性问题,学术月刊,2006,38(1):51-57

[18]徐锦中.逻辑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181

[19]刘力红.思考中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65

[20]于春海.论取象思维方式—易学文化精神及其现代价值讨论之一,周易研究,2000,(4):76-81

[21]王树人,喻柏林.论“象”与“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1998,(4):38-48

九九中医资讯网

没有评论

用户评论

评论说明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 您的每一条建议或意见我都会认真对待
  • 请不要发布与本站无关的话题